您现在的位置是:首页>>运营推广
网站优化这些误区一定要避免 百害而无一利
发布时间:2025-04-05 16:22:28编辑:虚怀若谷网浏览(51)
随着企业内迁,将形成中国式U形曲线产业结构,东部沿海地区将成为研发和高端的产业核心区,以及最终产品的销售中心,而加工制造这个U形曲线的底端集中于中西部。
过去五年成绩斐然民众未来信心不足回顾中国过去五年的成绩,可谓浓墨重彩,但今年两会看到社会不满情绪高涨,民怨四起,反映出人们对未来的信心不足,民众看不到8%的增长潜力,更谈不上信心满满。解决的办法就是深化改革,消除遗留的双轨制。
中国的贸易依存度为50%,远高于其他大经济体。本文为林毅夫教授的发言部分内容:对比发达国家,中国处理危机的成绩单是令人满意的。从以上五条来看,有的是源自反周期的政策,这是周期性的,等到经济增长恢复正常,这些问题就可消除。危机时刻,中国政府迅速反应,推出积极的财政政策,抛出的四万亿投资快、准、狠,使经济快速复苏实现V型反转,在2009年一季度率先实现复苏,中国的复苏对资源出口国、新兴市场及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回暖起到了带动作用。然而2008年下半年,危机来势汹汹,发达国家股票市场下跌幅度超过40%,发展中国家股市下跌50%,国际贸易萎缩的程度甚至超过1929年的大萧条。
虽然部分西方国家表面复苏,但是经济增长水平尚未超越危机前,表面的低增长建立在政府债台高筑和高失业率之上。全国政协常委、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名誉院长林毅夫教授,全国人大代表、清华大学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主任蔡继明教授,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赵耀辉教授,北京大学中国宏观经济中心主任卢锋教授,北京大学法律经济学研究中心联席主任薛兆丰研究员等应邀出席,作了精彩发言。北京根据到各地的调查,先提出可办试验区,也原则提出需要进一步改革深化的若干题目。
这说明,包产到户并没有根除变的内在要求。个人之见,等实现了高度城市化之后,人们回头打量湄潭,对其贡献的评价应该比今日还要高。由于贵州独特的条件,这里比别的地方更早看明白由此带来的三个负面效果:(1)耕地经营不断细碎化。他的在天之灵应该可以得到宽慰,因为增人不增地、减人不减地,一直坚持到了今天。
贵州是中国最早完成包产到户的省份。就便回访当年调查过的农家,在抄乐乡欧阳兄弟的老屋,我们见到两兄弟都健在,都用上了手机。
但见兵来将挡、水来土淹,谁向他发问,李菁就把谁顶回去。省里也有地方一级的上下互动。这些闹革命打仗之处,交通不便利,也绝对贫困。李菁欢迎,告知试验区定在遵义湄潭,大量前期调查都在那个县完成的。
那时我们那个挂在社科院的发展小组,已经一分为二。遵义出名是因为1935年的遵义会议,红军万里长征自此出现新的转机。增人户不增地,不够吃的,不找政府吗?会找的,但我们要帮他们开辟其他的致富之路。可是一旦涉及承包长期不变,那年年月月都在变化的农家人口,哪里可以从不变的承包制里得到新的可供承包的土地呢?特别到了贵州这样的地方,被隔绝在工业化以外的农村人口数目巨大,农业以外的门路还不多,而大规模外出打工还根本没有苗头。
池必卿认定非走包产到户之路,据说开会时遇到另一位持反对意见的,怎么也谈不拢,最后池书记撂下一句狠话,你走你的阳关道,我走我的独木桥,两位地方大员闹得个不欢而散。部分人员去了国家体改委直属的体制改革研究所,部分还留在农口,于1986年组建为直属中央农研室和国务院农村研究中心的发展研究所。
这里要插一个背景,该文件本来也是按1号文准备的,不料上年年底风云突变,总书记胡耀邦被更换,新年的前几号文件都轮不上谈农村问题,原来的1号文件延后编为5号。老乡能接受吗?能的,选了几个点认真摸底调查,赞成的农户超过80%。
办改革试验区的方法是上下互动。本来杜老治下农口的氛围,就不大讲等级森严那一套。后来在江西、浙江、广西、云南调查,问号依旧,也一直没有好的答案。那时各地对包产到户的态度不一,即使在省委书记这个层面,认识分歧也十分严重。1980年的阳关道与独木桥,典出时任贵州省委书记池必卿之口。1988年春夏时节,我与刘守英又一起对湄潭试验的来龙去脉作了系统调查,抱回北京一大堆资料宝贝,到1989年7月才完成《湄潭:一个传统农区的土地制度变迁》。
1987年按农研室试验办的部署,我们参与了贵州湄潭改革试验区的立项论证,也几度到湄潭实地调查。似乎是无解的难题,只好靠大稳定、小调整这类辨证法口号去对付。
增长的人口劳力不断要求细分、再细分有限的耕地,哪里有什么长期不变?实际情形是包产到户几年之后,就要求重新调整耕地的承包。李菁是贵州省委农村工作部的副部长,代表贵州来说明这个改革方案的。
问不倒,我们就有兴趣去看。他们讲出来最开心的消息,是下一辈的年轻人中,落户县城、落户遵义和贵阳的,大有人在。
但是,1987年湄潭首创增人不增地的地方经验,却注定让这片其实山清水秀的好地方青史留名。非要如此激进吗?老李回应,非如此不可,否则贵州农耕土地的细碎化没个头,再怎么苦干最后还是一个穷。包产到户可解温饱,于是要求政策长期不变。李菁的性格,直通通的又带点风趣,着实让我等后生喜欢。
后来研究土地转包,让我懂得一条,上期本栏给读者讲过的——使用权得不到厘清,转让权无从发育。这位省里的干部,人长得精瘦精瘦的,但能量大得与体型完全不符。
可是要厘清户际之间的土地使用权、经营权,又谈何容易?现在有了湄潭的这个机会,当然不会放过。我自己的兴趣,是1981年在安徽滁县调查时攒下的问号。
此外调查研究也要讲机缘巧合,遇到象李菁这样对头的人,掌握真实情况的成本比较低,判断、观点的交流也比较顺畅。最早接触到贵州报来的土地制度改革方案,似乎也没觉得有什么戏。
记得大家围坐一起,七嘴八舌攻李菁。是年9月,国务院正式发文确立了湄潭为国家的土地制度改革试验区。但是试验区究竟在哪里办、怎么办,则引而不发,鼓励各地提出,向中央申报。后来吴象拿住这句话写下一篇大文章,登在人民日报上,一时洛阳纸贵。
(2)减弱对农民改良耕地、投资耕地的激励。来源: 经济观察报 进入专题: 湄潭 。
只是李菁已去世,让我们再也见不到这位当年在第一线推进改革的农工部长。以后要增人的户也赞成?不少也赞成,因为那里看到这样细分土地下去,完全没前途。
那时为推进改革试验区的工作,在中央农研室设有试验区办公室,先是卢迈当头,后来杜鹰接任。至迟到1986年,贵州农口方面就认定农村土地承包制还需要进一步改革。